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力量优势,展示我社团体社员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优秀事迹,我社组织开展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团体社员巡礼”活动,地方社踊跃推荐,报送事迹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现刊登部分优选内容,敬请关注。
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关键抓手,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构建“五共”育人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一、主要举措
(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五共”育人模式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五共”(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培养条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机制为核心,打造了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宜宾丝丽雅集团共建“先进材料学院”,围绕纤维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针对性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通过这种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精准就业
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联合开发岗位能力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实施工学交替能力培养,订单班学生也是企业“员工”,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学校与川开电气合作的“川开菁英装备人才”学徒班,已经为企业精准输送了大量适岗人才,学生就业稳定率高,企业满意度达100%。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既满足了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就业难题。
(三)推动教师挂职锻炼,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派遣博士教师赴企业挂职等形式,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及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带回学校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高墙”,实现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四新”入课堂,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近三年来,学校累计选派包括30余名博士在内的20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们在企业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回大量真实案例,融入教学中,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四)汇聚各方资源,搭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等紧密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共同打造了多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四川暖通空调职教联盟、西南电梯产教联盟等多个职教联盟,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活动;与川开电气、施耐德等企业共建智能输配电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也为企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
二、特色亮点
学校通过建设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各种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入园共生”“四向融入”等产教融合新模式,做实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纺织服装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高端转型和四川轻纺“万亿”级优势产业发展。
(一)“入园共生”合作模式
学校创新“一群一园一院一联盟”校地企合作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产教园区、实训基地等项目,与宜宾屏山、雅安芦山、绵阳三台等纺织产业园区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国家纺织服装产业战略西移。在宜宾市屏山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的“厂中校”,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服务,助力屏山县建成“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和西南规模较大的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
(二)“四向融入”融合模式
学校探索形成办学资源融入企业、产业资源融入学校、科研团队融入园区、教学课堂融入车间的“四向融入”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实现与企业、园区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携手际华三五三六成立全国功能性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川开电气、华为、法国施耐德等龙头企业,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联盟、智能输配电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发展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三)“成纺+”科研合作模式
学校采取“成纺+”科研工作模式,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与优势企业共建大平台、共育大团队、共享大成果,聚焦产业高端,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助力轻纺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例如,围绕轻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成全国高校唯一的化纤中试生产基地、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省-市-校-院”四级轻纺科研平台群,为1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取得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全国技能大赛第四名、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46项、省级以上竞赛奖1000余项;为轻纺行业培养全国技术能手3名、成都工匠11名,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000余名。
(二)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先后牵头成立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等6个职教联盟。建成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市、校、院级科研平台,打造了服务国家智能输配电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
(三)科技服务成果突出
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织物11片;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00余次,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300余个,为四川纺织服装产业人员开展培训2.2万人次,为纺织服装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500余名,完成近百次样品中试生产,其中18个产品通过团队联合攻关,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协助屏山园区引进优势企业70余家,吸纳区域就业9000余人,帮助园区成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四)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学校牵头的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首批、第二批)等,在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邛崃产教园区 展望未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贡献成纺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贡献成纺经验。供稿团体社员: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中华职业教育社官微
https://mp.weixin.qq.com/s/4dj3iHsSWPp8hJ_7uQt2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