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365在线平台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建环学院“彝裳新韵”创新创业团队赴邛崃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2025年05月17日 14:46    撰稿:建环学院“彝裳新韵”创新创业团队 一审一校:陈小雨 二审二校:游媛 三审三校:鲜金宏    点击量:    

5月13日,智能建造与环境学院“彝裳新韵”创新创业团队在指导老师陈小雨老师带领下,赴邛崃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此次研学以“彝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团队携传统民族服饰和二次开发的设计作品,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大师及其团队展开深度交流,探索非遗技艺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并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积累实践经验。

非遗技艺的交融:从藏羌织绣到彝族服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大师向师生团队展示介绍了藏羌织绣的精髓。藏羌织绣融合藏族、羌族传统工艺,以自然万物为灵感,通过“二次创作”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曾与爱马仕、星巴克等20余个国际品牌合作,开创非遗IP授权先河。

在博物馆展厅内,师生们近距离观摩珍贵绣品,包括现代巨幅唐卡《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这些作品以桑蚕丝、毛麻为材,色彩浓郁、纹样繁复,展现了藏羌文化对自然与信仰的独特诠释。借此契机,团队展示以彝族火草布、羊毛毡为核心材质的服饰设计,并与杨华珍大师探讨了纹样符号的现代转译、传统工艺的市场化应用等议题。

在藏羌织绣工坊,学生们亲手尝试挑花刺绣技法,杨华珍团队骨干现场指导针法走向与纹样布局。学生赖可睿感叹:“彝族服饰多以几何纹为主,而藏羌绣品更强调自然意象,这种差异为我们提供了跨界设计的灵感。”

交流会上, 陈小雨介绍了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进展,学生将彝族“羊角纹”“蕨菜纹”数字化,通过3D建模设计出可批量生产的刺绣模板,并计划开发非遗文创盲盒。杨华珍团队设计师提出,可借鉴杨华珍团队与植村秀的合作经验,从产品故事切入,赋予纹样生态或文化寓意,增强市场共鸣。杨华珍大师分享了创业历程,强调“非遗的出路在于创新。传统纹样需与现代审美结合,年轻人的敏锐度是关键。”

活动期间,团队还拍摄了彝族服饰的对比图集,计划用于大赛路演中的文化对比展示。

此次研学交流不仅是一次技艺交流,更搭建了彝、藏、羌民族文化互鉴的桥梁。陈小雨诚邀杨华珍大师参与到学院“彝裳新韵”创新创业团队中,共同探索传统工艺的职业教育模式。彝族服饰的炽烈红色与藏羌绣品的斑斓色彩交织,成为非遗创新之路的生动注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让传统‘活’在当下,才能绣出文化的繁花天地。”


关闭

犀浦校区:成都市犀浦泰山南街186号 邮编611731
邛崃产教园区:成都市邛崃市君平大道东段379号 邮编6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