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联合主办的“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隆重开展。学校凭借十余年深耕非遗传承教育的深厚积淀,携《月亮女儿》《链接》《莫纳・彝迹》三件原创作品精彩亮相,以青春视角诠释非遗传承创新,生动展现职业教育赋能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担当。

十年深耕: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 “双向奔赴”
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核心工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启动十年间,聚合全国高校力量构建 “传统技艺 + 现代设计” 传承体系。学校自2016年首批入选该计划以来,始终以“传承文化基因,培育创新力量”为使命,每年承担培训任务,逐步形成“研修+创作+转化”全链条教育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战略担当:以教育之力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在国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学校的非遗实践具有多重时代意义。文化传承维度,立足西部,深耕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让“藏在深山”的非遗技艺通过教育“走出来”“活起来”;职业教育维度:探索“非遗+职业教育”融合模式,以专业优势赋能文化传承,为非遗人才培养提供“成纺样本”;社会价值维度:通过设计创新助力非遗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文化富民”理念。
此次成果参展,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职业院校“以青春之我传承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非遗正青春”的核心命题——年轻一代正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在创新中守护传统,在传承中拥抱未来。
未来可期:续写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
站在十年成果新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化“非遗传承创新教育体系”:完善“传统技艺传承+现代设计创新”课程矩阵,拓展 “校地合作、校企协同”实践平台,培育更多兼具文化情怀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
正如展览主题“非遗正青春”所喻,学校将以此次参展为契机,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的“青春接力者”,用创意设计书写传统文化的当代篇章,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成纺力量”!


